团市委在市委和团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主动适应安庆经济发展及团员青年流动现状,坚持党建带团建,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团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建团组织、抓服务企业经营和青年职工成长,努力提升非公企业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非公企业团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建组织,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青年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集聚,非公企业领域团员青年成为继学校之后的第二大块共青团工作主阵地,加强非公企业团建工作意义重大。
1、摸底调研,把握实情。动员和组织乡镇(街道)团(工)委积极开展非公企业摸底调查工作,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本辖区内非公企业中团员青年的基本信息。另外,团市委专题调研并形成《安庆非公企业团建工作调研》等报告,为下一步推进全市非公企业团建提供参考。
2、规范流程,明确标准。为科学、规范、灵活地推进非公企业团建工作,团市委积极推行“三找(即找非公企业团员、找非公企业主管团组织、找非公企业团干部)三定(即定模式、定建制、定机制)七步走(即做好准备并同主管团组织初步沟通建团意愿、成立团组织筹备组、筹备团员大会或团代表大会、就筹备工作向主管团组织书面请示、召开团员大会或团代表大会、选举结果报批、团组织正式成立)”的建团工作流程和“四个一(即召开一次成立大会、配备一个团组织领导班子、填写一本团员名册、下发一个成立文件)”的建团标准。
3、巧借依托,形成合力。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巧借势,挖潜能,努力做到“三个一批”:即依托党建带动一批,抓住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有利契机,团组织主动作为、积极跟进,加强与组织部门、非公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好建团工作,如安徽雨润地华置业公司的党团组织成立;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一批,争取商务局、旅游局、工商联、经信委、个协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拓展非公企业团组织建团领域;依托团属组织发展一批,发挥市青联中企业界别委员、市青企协会员等资源优势,争取他们的支持,加快委员和会员所在非公企业的团建步伐。
4、因企制宜,灵活建团。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建立非公企业团组织。团市委在具体操作层面摸索形成四种建团模式:一是独立建团。在企业规模较大、团员青年数量较多,生产经营和职工人数相对稳定的企业,如安徽环新集团、安徽盈创公司、安徽青园集团等,推行独立建团,这是目前主要的建团模式。二是联合建团。企业规模较小、团员青年数量较少、暂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实行联合建团。如大观区根据企业和社区毗邻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大湖社区非公企业联合团支部和油化社区非公企业联合团支部。三是区域建团。在非公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地区建立团工委,负责辖区内非公企业团建工作。如市开发区团工委推进园区建团,定期集中召开非公企业团组织成立大会,已建立非公企业团组织60家。四是推行青年工作委员会。对于不符合建团条件但28-35周岁青年较多的企业,团市委要求企业先行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为下一步建立团组织做好准备。如潜山天柱山科技园团委指导园区13家企业建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
5、建章立制,强化监督。为确保非公企业团建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团市委确立了四项工作制度:一是目标责任制。将团省委年初下达的建团任务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团(工)委,并将非公企业团建工作纳入团的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实行全市非公企业团建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二是数据录入制。要求各县(市)区团委及时将非公企业建团数据及时录入团中央“两新”组织团建数据库,未录入的视为未建团。三是通报反馈制。每半月通过会议、简报、短信平台、QQ群等形式将各地非公企业建团进展情况通报给团县委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同志及具体部门负责同志,对于推进情况明显落后的地区,通过工作指导、电话约谈、现场调研等形式加以重点推进。四是抽查审核制。针对已建的非公企业团组织,团市委将视情适时开展电话抽查、现场走访调研,确保已建团组织信息真实、准确。
二、抓服务,力争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非公企业团建,“建”是前提和基础,“活”是根本目的。围绕提升团组织活力,团市委紧紧抓住“服务”这一根本手段,从团干部培训、联系指导、活动开展、典型激励等方面入手,全面激发非公企业团组织的活力。
1、开展团干业务培训。围绕培养非公企业团干部、提升青年素质的目标,定期培训非公企业团干部,2010年以来,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相继举办了3期全市团干部业务专题培训班,另外还举办了两场团的业务专题讲座,培训非公企业团干部200余人。各地也加大非公企业团干部培训力度,今年以来,县(市)区团委通过专题培训、座谈交流、以会代训等形式,培训非公企业团干部180余人。团潜山县委还组织部分非公企业团干部到浙江传化集团、万向集团、金智人力资源集团等企业考察学习,详细了解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党团组织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
2、建立联系指导制度。按照属地管理、规模匹配的原则,团市委将全市657家非公企业团组织与市、县(市)区及乡镇(街道)三级团组织建立联系指导工作机制,团市委本级联系指导44家规模较大、行业影响力较强的非公企业团组织指导。全市12个县(市)区团(工)委、153个乡镇和18个街道团(工)委分别联系对应联系辖区内非公企业团组织。联系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与当地非公有制企业联系沟通,指导非公企业加强团的建设,开展团的活动。为确保联系指导工作取得实效,团市委还向全市所有非公企业团组织发放了《企业共青团工作手册》、《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案例》、《安徽省企业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汇编》等资料。
3、开展团青特色活动。为有效吸引凝聚非公企业青年,各级团组织加大了共青团品牌工作的推广力度,积极帮助非公企业确立自己的品牌活动。团市委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指导非公企业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着眼于非公企业青年婚恋交友需求,相继开展了青年集体婚礼、青年婚恋交友会等文娱活动。团大观区委指导安徽盈创公司积极开展“公司十大青年岗位能手”、“青年趣味钳工擂台赛”等活动,指导企业团组织成立“青年突击队”参与安庆石化公司年度大检修。团潜山县委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指导辖区内的星级旅行社、旅游景点、星级宾馆饭店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团桐城市委指导鸿润集团团组织开展集团“团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团怀宁县委依托青企协会员单位,积极指导非公企业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帮助企业员工提升专业技能。
4、注重先进典型激励。在全市非公企业团组织中广泛开展以建设“四有”(即有班子、有活动、有阵地、有档案)达标团组织为基础,以争创“四好”(即组织建设好、活动开展好、推动发展好、青年反映好)优秀团组织、“四标杆”(即助推企业发展的标杆、促进企业和谐的标杆、服务青年成长的标杆、激发组织活力的标杆)示范团组织为目标的“达标创优”活动,大力营造“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方向”的良好氛围。加大向非公企业评先评优的倾斜力度,团市委在市第十四次团代会代表分配,省市“两红两优”评选,团干培训班、“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争创等活动过程中,对非公企业团组织均单列指标,另外还成功推报11名(家)优秀青年(团组织)荣获全省非公企业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和“四好”非公企业团委(团支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