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民风传承”实践团来到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了解并体验有着近400年历史,被誉为明代青阳腔“活化石”的岳西高腔文化,感受岳西高腔在民间的传承活力和艺术魅力。
(图为“民风传承”实践团与岳西高腔传承人的合影)
汪同元是一位从事专门研究岳西高腔的民俗专家,他介绍到,在岳西众多的非遗中,高腔无疑是岳西最具标志性的戏曲文化,作为古老的稀有剧种,高腔历经300多年风雨变迁,一度濒临灭绝。2006年,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和岳西高腔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岳西高腔相关文献资料,岳西高腔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岳西县正式成立岳西高腔艺术中心,隶属原岳西县文体局二级机构,2010年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将岳西县黄梅戏剧团、岳西高腔剧团和岳西高腔艺术中心合并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专门负责岳西高腔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目前岳西高腔国家级传承1人,市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39人。”汪同元一边翻阅他所编著的第三版关于岳西高腔传承的著作一边说到。
(图为汪同元翻阅资料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主任王庆生向实践团队介绍到,目前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积极发挥职能,认真探索、创新模式,持续开展高腔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岳西高腔的受众面和美誉度。同时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入选《保护扶持濒危剧种名录》岳西高腔等地方戏曲濒危剧种安排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濒危剧种开展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性演出服务,以活态传承为核心推动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工作。
(图为王庆生向大家介绍岳西高腔传承中心)
实践团成员此行领略到了岳西高腔独特浓厚的非遗文化,书桌三尺,镜厚两尺,书更一尺,独承匠心。正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才让更多的非遗文化流传至今,惊艳世人。梦想向坚守致敬,技艺向传承致敬,岁月向皱纹致敬,生命向匠心致敬。